北京中中医药大学简介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8 10:44:15

一:学校概况
211,双一流,国重点。教育部直属,由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北京市共建。
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一所以中医药学为主干学科的全国重点大学。为教育部新一届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中西医结合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二:学校简史
1956年8月6日,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包括北京中医学院在内的四所中医学院(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标志着新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由此起步。
1960年10月,北京中医学院成为全国六十四所重点院校之一。
1971年7月,北京中医学院与中医研究院合并,学院是一个领导班子,但挂两块牌子。1977年11月,北京中医学院与中医研究院分开,独立发展。1981年,学校成为首家中医药学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1993年12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北京中医学院更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
1996年,成为唯一一所“211工程”建设行列的高等中医药院校。

1983年4月,卫生部向国务院申报组建北京针灸学院,由中国中医研究院负责筹建学校。1986年3月,北京针灸学院正式建立,并开始招收针灸学、骨伤科专业学生。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同意更改校名为北京针灸骨伤学院。
2000年7月,原北京中医药大学与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划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接管理。
2006年,北京冶金医院并入北京中医药大学,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2007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年4月,学校入选国家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
2018年,学校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一届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中西医结合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2020年7月,入选第二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名单。
2022年2月,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2023年12月,全国中医药数字化教学联盟成立,北京中医药大学推选为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三:学科建设
16个本科专业,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四:师资
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医大师8人,并拥有一支以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优秀中青年教师组成的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五:报考注意
学生在学习期间对其他专业有兴趣和专长的,可以申请转专业,按当年《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生转专业实施办法》执行。
按照顺序志愿投档的批次,调档比例不超过公布计划的120%;按照平行志愿投档的批次,调档比例原则上控制在各省公布计划的105%以内。
学校对享受各种加分政策(省级主管部门确认的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的学生,按所在省级主管部门的规定加分提档,提档时出现同分情况时按照省级主管部门规定处理。同一考生如符合多项增加分数投档条件的,只能取其中幅度最大的一项分值,且不得超过20分。

学校对已投档考生,采用“投档分优先,遵从考生志愿”的原则安排专业(即“分数清”),不设置专业志愿分数级差(包含内蒙古自治区)。专业录取出现分数相同的情况时,除高考综合改革省份外,优先录取相关科目分数高者(比较顺序为理工类理科综合、数学、语文、外语,文史类数学、语文、文科综合、外语)。所有专业志愿均无法满足且不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作退档处理。
根据学校专业培养需要,中医学(五年制专业除外)、中药学、公共管理类、药事管理、大数据管理与应用、英语、护理学等专业部分课程采用英语或中英双语授课,建议非英语考生慎重报考。
我校对往届生和应届生一视同仁。所有招生专业无男女比例限制。

色盲、色弱及其他各类不能准确识别颜色考生不予录取至医药学类、生物工程专业;不能准确识别红、黄、绿、蓝、紫各种颜色中任何一种颜色的导线、按键、信号灯、几何图形者不予录取至公共管理类专业。不鼓励躯干或肢体残疾考生报考医药学类专业,否则将难以完成学业。
杏林计划(高校专项)招生,主要招收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含县级市)以下高中勤奋好学、成绩优良、身心健康、综合素质优秀的农村学生。报考学生须同时具备下列三项条件:1.符合统一高考报名条件;2.本人及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户籍地在实施区域的农村,本人具有当地连续3年以上户籍;3.本人具有户籍所在县高中连续3年学籍并实际就读。杏林计划只招收理工类和高考综合改革地区考生。对于高考综合改革地区,物理和化学均为必选科目。具体招生办法,详见当年北京中医药大学杏林计划招生简章。

六:优势专业
1:双一流学科
中西医结合,中医学,中药学
2:国家重点一级学科
中医学,中药学
3:第四轮学科评估
中医学A+,中西医结合A+,中药学B+

七:科研
1:教育部科研平台
证候与方剂研究实验室,中医养生学实验室
教育部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中药制药与新药开发关键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平台
证候规范化方法研究室,中医体质辨识研究室
循证中医药临床评价研究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信息工程重点研究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经典名方有效物质发现重点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