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院校百科 >

太原理工大学简介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2 01:12:44    


一:学校概况

211、双一流、国重点,山西省属,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中市。



二:学校简史

其前身是创立于1902年的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

1912年,山西大学堂改名为山西大学校。1918年7月,山西大学校被列入国立范围,成为国立山西大学。

1931年,国立山西大学改名为山西大学,学校工科改建为工学院。1937年,由于战争形势被迫停办,1939年又正式开办。

1953年,工学院从山西大学独立出来,定名太原工学院,直属于国家高教部。1958年更名为山西矿业学院,隶属煤炭部。



1959年,大同矿业学院并入。1961年,大同煤矿专科学校、山西省煤炭管理干部学校并入。1962年,山西水利学院、山西化学工业学院并入。1981年,山西省煤炭化学工业大学并入。

1962年划归山西省管理。1984年更名为太原工业大学。

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太原工业大学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1997年,太原工业大学与直属于国家煤炭工业部的山西矿业学院(始建于1958年)合并,组建太原理工大学。同年跻身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

2000年,山西省纺织工业学校并入太原理工大学。



2010年,太原理工大学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并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7年6月,学校首次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同年9月,学校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2020年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12月17日,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行政立法基地成立。

2022年,太原理工大学进入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名单。



三:学科建设

93个本科专业,3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四:师资

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双聘院士10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讲座)教授8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8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7名。



五:报考注意

按照平行志愿投档的批次,调档比例原则上控制在105%以内。

学校在调档时,承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主管部门根据教育部相关政策给予考生的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

普通类专业进档考生,学校按照考生高考投档成绩从高分到低分顺序录取,不设专业间分数级差。投档成绩相同时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同分排序规则进行排序录取,无同分排序规则的批次参照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本科普通批次执行。

采用平行志愿录取模式的省份,考生专业志愿无法满足时,若服从专业调剂,则调剂到招生计划尚未完成的专业;若不服从专业调剂,则作退档处理。



飞行技术专业面向山西省招生,仅限理科,考生须提前经过民航招飞体检鉴定机构的体检、背景调查合格后方可报考,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录取时按当年教育部和民用航空局确定的录取标准执行,高考成绩须达到山西省本科一批录取分数线、英语单科成绩不低于100分。控制线上考生按投档成绩(含政策性加分)从高到低择优录取。投档成绩相同时,依照英语、数学、语文、理科综合顺序按成绩从高到低录取。

学校在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器人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招收试验班,试验班学生实行本硕或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试验班学生实行动态调整机制。
建筑学、城乡规划专业入学后要求加试美术,成绩不合格者根据学校转专业相关文件要求执行。
英语专业、飞行技术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只招收英语语种考生,其它专业不限外语语种。



六:优势专业

1:双一流学科

化学工程与技术

2:国家重点学科

化学工艺、材料加工工程

3: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采矿工程



4:第四轮学科评估

机械工程 B+、化学工程与技术 B+、矿业工程 B

材料科学与工程 B-、电气工程 B-、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B-、土木工程 B-、环境科学与工程 B-、安全科学与工程 B-

力学 C+、光学工程 C+、电子科学与技术 C+、水利工程 C+、生物医学工程 C、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C-、控制科学与工程 C-、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C-、软件工程 C-



七:科研

省部共建煤基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矿山流体控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矿用智能电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半导体照明关键技术及工艺国家地方联合研究中心、新型煤焦化产业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煤及煤层气绿色清洁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煤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新型传感器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材料界面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原位改性采矿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煤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先进金属复合材料成形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