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院校百科 >

合肥工业大学简介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3 01:15:24    


一:学校概况

211、双一流、国重点,教育部直属,教育部、工信部、国防科工局、安徽省共建。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宣城市。



二:学校简史


三:学科建设

102个本科专业,3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四:师资

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各类高层次人才100多人,“斛兵学者”“黄山学者”岗位人才200多人。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



五:报考注意

本科办学地点分为合肥校区和宣城校区。

合肥校区和宣城校区均有招生计划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院校代码独立,考生填报志愿时应注意分别填报,分别录取。两校区之间不能互转专业。

按照平行志愿投档的批次,调档比例原则上控制在105%以内。

承认教育部规定的全国性加分政策,对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级招生主管部门在教育部相关政策之外确定的地方性政策加分学校不予认可。同一考生如符合多项增加分数投档条件的,只能取其中幅度最大的一项分值,且不得超过20分。



在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合格、身体健康状况不受专业限制、高考投档成绩达到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符合学校投档要求的情况下,学校按照考生投档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并依据考生志愿和招生计划进行专业录取,各专业志愿之间不设级差。

在投档成绩相同情况下,优先录取相关科目分数高者。对于非高考综合改革省份,相关科目分数比较顺序:文史类考生依次比较文科综合、语文、数学、外语,理工类考生依次比较理科综合、数学、语文、外语。对于高考综合改革省份,相关科目分数比较顺序:数学、语文、外语。在专业招生规模允许的范围内,学校将根据进档考生专业志愿情况适度调整专业招生计划安排。

英语、印度尼西亚语专业只招英语考生,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办学)专业部分课程采用英语授课,建议非英语考生慎重报考;其他专业外语语种不限。



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广告学专业需要美术基础,但不用加试。其中建筑学、城乡规划专业学制为五年。

录取往届生与应届生一视同仁。无男女比例限制。

实行按大类招生的学生入学时不分具体专业。入学一年后,根据专业志愿、第一学年学业成绩及学校相关规定,在所在大类范围内进行专业分流。



学校以培养拔尖创新、学术精英和行业领军人物为目标开设创新实验班,其招生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其中,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创新实验班由专业所在学院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培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三个专业的创新实验班由专业所在学院与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联合培养,其他创新实验班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另行确定。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创新实验班高考时统一招生,其他创新实验班将在新生入学两个月内进行校内选拔,学生录取后由原专业转入创新实验班相关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办学)仅录取填报该专业志愿的考生,该专业学生入学后不能转专业。

学校与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开展2+2 学生联合培养项目,招生专业设在宣城校区,分别为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先进载运工具)、机械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仅录取填报该专业志愿的考生。进校后外语主修俄语。



六:优势专业

1:双一流学科

管理科学与工程

2:国家重点一级学科

管理科学与工程

3:国家重点二级学科

机械设计及理论、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4:第四轮学科评估

管理科学与工程 A

马克思主义理论 B+、机械工程 B+、仪器科学与技术 B+、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B+、工商管理 B+

电气工程 B、食品科学与工程 B、材料科学与工程 B、土木工程 B、软件工程 B、化学工程与技术 B

数学 B-、控制科学与工程 B-、电子科学与技术 B-、建筑学 B-、信息与通信工程 B-

地质学 C+、环境科学与工程 C+、城乡规划学 C+、生物学 C-、力学 C-、光学工程 C-、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C-、水利工程 C-



七:科研

1:国家级科研平台

特种显示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省部共建现代显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汽车技术与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智能决策与信息系统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有色金属与加工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2:部级科研平台

过程优化与智能决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数据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光伏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农产品生物化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安全关键工业测控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智能决策与信息系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高性能铜合金材料及成形加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水泥基材料低碳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应用物理网上合作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