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院校百科 >

西南大学校训和精神(教育部直属免费师范大学之-西南大学)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15 10:53:29    

重庆,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

2005年7月17日,这座城市教育界发生了一件载入史册的大事。

经教育部批准,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西南大学。原两校比邻而居,同处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一侧,同根同源,最早发轫于1906年创立的官立川东师范学堂。

从二十世纪初叶到二十一世纪初叶,而今迈步从头越,两棵姊妹树,并蒂莲开出时代新花。


“官立川东师范学堂”创立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4月18日,这也是西南大学后来确定的校庆纪念日,连同校花“玉兰”,校树“樟树”,在2015年写入了教育部审定的《西南大学章程》。而把校庆日、校花、校树,写进大学章程,这在全国高校里也颇为罕见。

那,川东师范学堂最早的遗址在哪里呢?城市变迁,踪迹难觅。史料载,川东师范创办于当年的重庆学政使试士院,即今天的重庆市渝中区解放碑附近,首任学堂监督(校长)为铜梁人杨霖。

1906年,学校首次招收一年制简易师范科23名学生,1907年开办完全五年制师范科及附属小学。至辛亥革命前,共有毕业生230余人。

1914年,学校更名为川东联合县立师范学校,由川东道所辖36县官费支持办学。


辛亥革命后,由于四川战乱频仍,川东师范学堂常被军队占驻,学校不得不多次往返迁徙。1916年租住观音梁船帮公所及附近民房,当年秋迁回原址,1917年秋迁住巴县文庙。

2

1919年5月24日,川东师范学校学生发起,联合重庆联中、巴县中学等,成立“川东学生救国团”,发表宣言,响应北京五四运动,这是近年考证出的重庆参与“五四运动”的唯一史料。而川东师范也曾被党史专家、原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川东师范学校毕业生李新誉为“重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

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张闻天、杨闇公、萧楚女、恽代英等都曾在川东师范做过短期教员,传播革命真理,所以,后来川东师范走出12位革命烈士,包括红三军政委万涛烈士、天津市委书记张朝宜烈士等等,不得不说,早期革命火种的传播,让学校的红色基因格外强大。


1920年,学校再次迁回原址,变买旧址,拟建新校。1930年春租住曾家岩巴县农中校旧址及龙泉观作临时校舍,1930年末迁至石马岗,即今两路口的文化宫。

川东师范一度因战乱濒临绝境。刘湘主政重庆,曾决定将该校停办,指派刚接任川东道尹的甘绩镛到校办理结束事宜时,遭到学校师生及社会各界强烈反对。热心教育事业的甘绩镛审度形势,召开维持会,讨论学校存废问题。会议决定学校继续办理,并改组维持会为校董会,道尹为会长。校董会一致推举甘绩镛为校长,川东师范得以保留。


甘绩镛接任校长后,募集资金,整顿解款,偿还旧债,使校务出现转机。1929年,甘绩镛提出将已不适用的旧校址出卖,觅地另建新校,得到校董会同意后,遂在通远门外石马岗购买7000余方丈土地营建新校舍,并于1930年末迁入。

1931年1月,川东联合县立师范学校奉令改名为“川东共立师范学校”。

甘绩镛校长在一次讲话中提出“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训示,2005年合校以后,西南大学继续以此为校训,旨在弘扬和传承百年办学传统,不断开创美好未来之意。

3

1932年,川东共立师范学校办起普通高级中学,8月开办乡村师范专修科(即始办大专班),并筹办农事试验场。试验场在今天的两路口一带,后租用磁器口地藏寺所属田地,征用凤凰山官山等地,改名四川中心农事试验场。

1933年2月,乡村师范专修科从现文化宫搬迁到沙坪坝磁器口。这是学校与川东师范学校分开的关键节点。作为中专的川东师范学校一直存在,直到重庆解放,后来成为重庆第一师范学校,即现在重庆师大初等教育学院的前身。

1933年7月,乡村师范专修科与中心试验农场组建为四川乡村建设学院,简称乡建院。这是中国最早以“乡村建设”为名的官立高校,被史家誉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重要基地之一。

另一所著名的“乡建院”也和西南大学渊源颇深。1940年,中国乡建运动先驱、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在今天北碚的歇马大磨滩创建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当时属巴县地界),晏阳初任院长,是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培养乡村人才的高等学校,1945年改名“中国乡村建设学院”。1951年该院被接管,改名为“川东教育学院”,1952年院系调整,并入西南师范学院等高校。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12月8日,可持续实践与乡村建设国际研讨会在西南大学隆重开幕,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也在开幕式上正式揭牌成立。


此外,还值得一提且鲜为人知的是, 1946年,著名学者、儒学大师,也是乡建运动重要人物梁漱溟先生创办了勉仁国学专科学校,1948年更名为勉仁文学院。1950年初,梁漱溟应毛泽东和周恩来邀请,北上参政议政。勉仁文学院并入西南师范学院。

勉仁文学院的旧址在北碚缙云山下的金刚碑,这是西南大学不能淡忘的时空。

缙云悠悠,嘉陵泱泱。走进西南大学这段不该忘却的校史,可以感知从乡村建设运动到今天乡村振兴战略的百年回响。

1936年8月,四川乡村建设学院改建为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初期设置乡村教育系和农事教育系两个4年制本科,后渐渐发展而具师范、文理和农学等综合性大学雏形。

1940年9月,为解决内迁若干单位和大量内迁民众子女,特别是女生高等教育问题,经国民政府批准,在当时的抗战文化重镇——江津白沙镇正式成立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简称女师院),是此前北京女子师范学院并入北京师范大学后,当时中国唯一一所女子师范高校。女师院位于白沙镇新桥村的金驴溪畔,环境优美。为对外通讯方便,取名白仓山庄。

女师院名家大师云集,集中了著名学者魏建功、国学大师胡小石、音乐家吴伯超(后任国立音乐学院院长)、鲁迅先生弟子李霁野和台静农(后任台湾师大校长)以及何鲁、商承祚等。1946年,女师院搬迁到黄桷坪,即后来川美的校址。学校成为著名红岩英烈江姐的联络点之一,发展了10余名地下党员,1名学生后来成为潜伏台湾的著名红色特工。重庆解放后,10余名女生参军,上了抗美援朝前线,1位牺牲,至今长眠异国他乡。

女师院第二任院长劳君展,系毛泽东同志早年湖南新民学会会员,曾在法国里昂大学留学,是居里夫人唯一的中国弟子,其丈夫为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九三学社创始人许德珩先生,其女婿为“两弹元勋”邓稼先。毛泽东重庆谈判期间,曾专门会晤劳君展夫妇和当时的女师院教授、后任西南师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协最早发起人之一的谢立惠教授。


复旦大学于1938年至1945年内迁北碚夏坝,1946年,复旦大学回迁上海后,复旦大学重庆同学会在卢作孚先生等支持下,利用北碚夏坝的复旦大学旧址,创办了私立相辉学院。杰出校友、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是1949年秋考入相辉学院农艺系的学生。

1950年,四川省立教育学院的教育、国文、史地、外文、数学等6系与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合并,组建西南师范学院;四川省立教育学院的农科三系和私立相辉学院的农艺系、私立华西协合大学农艺系组建西南农学院。

西南师院成立时,挂牌在瓷器口的原四川省立教育学院。1952年,川东行署撤销,主政西南局的邓小平同志决定“最好的地方应该拿来办教育”,于是西南师院分别从磁器口、黄桷坪等地迁到北碚——原川东行署办公地;西南农学院成立时,挂牌在瓷器口原四川省立教育学院一栋教学楼,后又曾挂牌到北碚东阳镇的相辉学院。同样于1952年搬迁到新建的天生路校园。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当时及后来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贺龙、陈毅、胡耀邦和老一辈革命家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等曾先后来学校视察。朱德、聂荣臻、李鹏等同志曾为学校题词。

半个多世纪间,比邻而居的西南师范学院和西南农学院分别在师范教育和农业教育领域,在西南和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国学大师、红学家、中国比较文学先驱吴宓,土壤学家、中科院院士侯光炯等长期在两校教书育人,先生之风,影响深远,两校也走出了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西部瓜王”吴明珠院士,著名蚕学家向仲怀院士等10余位院士以及中国大熊猫之父胡锦矗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校友。

1985年,经国家教育部、农业部批准,西南师范学院、西南农学院更名为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

2000至2001年,校址在重庆江北区的重庆轻工职大并入西南师大;校址在荣昌的四川畜牧学院、位于北碚歇马镇的中国农科院柑桔研究所并入西南农大。此外,2001年,原两校之间的解放军总参谋部51研究所近600亩地,经教育部和总参部协商,置换给西南师大。

2000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来学校视察,2003年,时任国务委员陈至立来学校视察,加速了两校合并的进程。

2005年7月17日上午十点,西南大学成立大会在音乐学院演奏厅举行。时任重庆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黄奇帆主持仪式,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和时任重庆市委书记黄镇东为学校揭牌。

一墙之隔的两校,自此并为一体。其北碚校本部总面积4000余亩,加上江北的原轻工职大、合川实验农场、荣昌校区和柑桔研究所,学校总面积近9000亩,面积规模居于全国高校前列。

合校以后,学校进入211工程建设高校序列,教师教育创新平台等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2015年,学校正式启动一流学科建设工作,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生物学进入一流学科建设名单;2022年,教育学学科进入一流学科建设名单。